當前我國各類環境問題呈高發態勢,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短板,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經濟發展帶給人民群眾的幸福感。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最緊的約束,是一個躲不開、繞不過、退不得的必須解決的緊迫問題。
環境問題并非僅出現在我國,而是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。發達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期也遇到過嚴重的環境問題,譬如發生在上個世紀著名的“世界八大公害事件”。1952年12月4日至9日,倫敦上空受高壓系統控制,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,積聚在城市上空。圖為1928年10月,倫敦塔橋附近,幾位市民在大霧中給天鵝喂食。(資料圖)
存在的問題。發達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期也遇到過嚴重的環境問題,譬如發生在上個世紀著名的“世界八大公害事件”。在大霧持續的5天時間里,據英國官方的統計,喪生者達5000多人,在大霧過去之后的兩個月內有8000多人相繼死亡。此次事件被稱為“倫敦煙霧事件”,成為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。
我們用30多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100多年的工業化道路,使得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,在我國集中爆發出來。傳統環境污染等老問題尚未解決,氣候變化等新問題又已涌現。大氣、水體、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是世界性難題,破壞容易、治理不易,一代人污染、幾代人遭殃。
我們不能吃祖宗飯、斷子孫路,應展現當代人的積極擔當。
生態危機實質上是人類的危機,而不是生態本身的危機。自然作為人類的對立面而存在,忽視了大自然的整體性和價值尊嚴,必然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。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自然界提供的生存空間和生產生活資源。人類和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。人因自然而生,人與自然是一種直接的共生關系,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自身。
人類必須學會尊重自然、善待自然,自覺充當維護自然穩定與和諧的調節者,自覺成為善待自然的朋友。
與發展相伴而生的環境問題,只能在發展過程中解決。發展是硬道理,但硬發展就沒道理。發展不能只注重物的積累,而忽視人的存在;不能只追求數量速度,而忽視幸福感受。我國已經步入中等偏上收入發展階段。在環境科學中有一條倒U型的“環境庫茲涅茨曲線”,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1萬美元時,資源消耗增速逐步下降、環境質量惡化趨勢得到遏制,出現資源環境的拐點。理論上有這個拐點,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看著曲線等拐點,而是需要我們努力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,堅持綠色發展,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真正實現統一,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,用之不覺,失之難存。
清潔的生活環境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的基本人權,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當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必須聚焦解決損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,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經濟發展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。以GDP為中心的發展,不僅資源承受不了,環境容納不了,社會也接受不了。
面對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的期待和訴求,必須大力提高各級政府的“生態執政力”和“綠色領導力”,要深刻認識到,綠色發展比單純GDP數字增長更加實在、更負責任、更有誠意,是經得起人民群眾檢驗的政績,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政績,是同人民群眾最貼心的政績。
生態危機實質上是人類的危機,而不是生態本身的危機。自然作為人類的對立面而存在,忽視了大自然的整體性和價值尊嚴,必然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。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自然界提供的生存空間和生產生活資源。人類和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。人因自然而生,人與自然是一種直接的共生關系,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自身。
人類必須學會尊重自然、善待自然,自覺充當維護自然穩定與和諧的調節者,自覺成為善待自然的朋友。